• 为什么百度的产品经理大多不懂技术?
    时间:2012-10-25   作者:互联网的一些事   出处:yixieshi.com

    我们知道很多的产品经理是从程序猿直接升上去的,但是为什么百度的很多产品经理都不太懂技术,而腾讯的产品经理大多都懂技术,特别是百度作为一个技术驱动的公司,这其中有什么内在秘密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位牛人的观点。

    Ricky的观点: 首先作为产品经理,在此之前应该叫品牌经理,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品牌产品的运作推广,在有技术驱动之后开始逐渐偏向于产品的定位管理和一定的运营推广,实际上产品经理是个中间角色,可以说没有专业技能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不限于设计、市场、运营、技术等等来源,这是产品经理的一大特点,也就是所谓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所以必然有一个结果就是,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如设计、技术等,也一定会给你的产品经理生涯有一定的加分,当然产品经理在过程中增加对各个领域的深入了解,说明你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这一定是优势而非劣势,当然这并非强求,不代表不懂这些就不能是个NB的产品经理,网吧的网管李兴平都能打造满足用户需求的NB产品,什么奇迹又不会发生呢?没准今天的丐帮帮主就是明天NB的产品经理了。

    其次,百度的一大特色,很少有固定称之为产品经理的岗位,而大部分指的都是产品市场经历,尤其连部门都叫产品市场部,所以在这里的PM整体也就更偏向于产品市场定位,而非产品开发管理。百度貌似也和GOOGLE一样重视工程师文化,技术大牛不胜枚举,不缺乏所谓的产品开发管理者,所以外招的产品经理就更偏向于市场层面,而实际上百度的产品线列下来,有哪些实际是跟市场有必然关联的呢?我想不到。

    所以百度和腾讯的产品经理差别文化就出现了,腾讯的产品经理更注重产品本身和技术层面,注重用户体验,而市场位置略低,使得腾讯的产品线UED基本都很流畅,包括专门的CDC部门做支撑,让用户有切实感受,而反之百度的PM由于对技术驱动的认知不够充分,所以很多产品就会偏离轨迹,包括百度下载、影音、游戏、文库、知道等等现有和已经挂掉的系列产品,都没有找到基准的用户需求点,贴吧和知道做的很好,但个人觉得和市场其实没多大关系,完全是原有用户需求的再转化。

    李丹华的观点: 产品经理可以对技术不专精,但还是略要懂一点,但这个不是产品入门的前置条件,相反是入门后逐渐学会的:

    1、产品本质上是用户需求的集合。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产品经理,因为用户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产品经理对产品,对用户群,对公司KPI负责,这意味着他需要做的是糅合3者的需求并且找到交集。这里面在意的是对需求的判定,数据的把握,进度的控制以及用户体验本身。这里面需要的更多是个人的数据分析,沟通和控制能力,对技术要求不高。

    2、技术和产品应该是两种思维。技术会在现有的资源和技能下对一个东西进行判定。这种判定基于技术式的思考办法,而产品的思维要跨越现有技术,这样才不会被技术限制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能抑制因追求技术产生的超前产品。

    3、产品是策划+运营+市场。知道某项需求在技术上难实现不难,但产品要做的是尽可能需求解决方案,这也就是后天不断地了解粗浅技术的原因。没杀过猪,但总知道这玩意叫猪腿吧......同时,产品不是拍脑袋的产物,生出后怎么让它长大,怎样调动资源让它被接受,这些都是产品需要做的。而这些范畴其实偏市场偏营销,核心技能对技术要求反而不高。

    成远的观点:这个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也许在中国大家对产品和产品经理的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有了这个问题。产品最终是要盈利的,无论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就跟人最终是要参与社会的价值交换,要生存,要工作一样的道理。这和互联网产品先期不考虑盈利,先创造用户价值的做事原则并不矛盾。

    具体到百度这一家公司,产品高层几乎都不是(互联网)技术背景,除了上面说的大原因,肯定也有因为恰好是历史的偶然出现的那个人成就了百度的某些产品的原因。比如MP3、知道、贴吧、百科、文库等等的成功,其中一些用边江的话说是“神来之笔”,还有一些可能是顺势而为,百度做很难不成功的。也就是说有时候是需求和市场的崛起帮了产品经理,但总有那么少数个人能出现在恰好的时机,影响整个系统。那基本上,能成为后一种情况的人,也就是不受系统束缚,能够改变系统的,经常会显现为”不走寻常路“的样子。他们来自于非正统IT行业的概率就高很多。看看俞军、孙云锋、边江的简历,看看他们在百度前做过的事,都特别有趣,你就知道为什么百度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为什么那些产品后来很长时间保持成功了。

    再有,大家有时候把互联网技术理解狭隘了,IT说的信息技术,其实包含很多学科的知识,难道只有会写代码才叫懂技术?算法很好,或者精通情报学、分类学等等,就不算懂技术吗?我一直觉得技术是对一个复杂系统的透析能力,而高级的系统,其实在很多领域里长相都差不多的(最终会有大一统的模型),透析能力强的人,对很多领域都能很快培养出一种觉解──快速看透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

    姚旭的观点:我瞎扯一些我了解的。百度的产品人员PM的Title实际是Product & Marketing,而不是Product Manager。PM是以产品人员的角色参与到项目当中,而不是以项目管理人员的角色,同样工程师也会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加入其中。而百度的PM培养体系之前有一个理念(我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延续),那就是要求新入行的产品人员PM不能是技术出身(以前几乎没有计算机专业的PM)。

    可能有几个目的:

    1 一个是防止技术限制想象力,在提出想法之前就被自己认为无法技术实现而否定掉;

    2 另一个目的是,产品人员直接面向满足用户需求,用用户数据来衡量产品,防止单纯为了应用新技术而开发超前产品。PM从用户的角度来衡量技术实现的目标和效果,不参与具体的实现过程。而具体技术实现的部分,都是由工程师来完成。所以,百度的PM产品人员真的是“大多数”不懂技术,而是专精于分析用户和市场。这是百度传统PM的一大风格。当然,这样的风格是否需要改进或者如何改进那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了。

    所以产品经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出产品,还要与销售,营销,公司的整体规划联系起来。

    网友留言/评论

    我要留言/评论

    相关文章

    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机会在哪里?: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根据Google官方数据,Android设备激活量在2012 年3-6月4个月内,由3亿部增长至4亿部,增长率为33%。据苹果官方数字,iOS设备激活量从2012年4-6月由3.6亿部增长至4.1亿部,增长 了12%。而对于中国市场,根据友盟的数据,2012年第二季度Android App启动次数增长159%;iOS活跃设备增长42%,iOS App启动次数增长112%。 这些数字都表明了移动互联网用户和终端量在2012年仍在高速增长。
    创业团队如何找到靠谱合伙人?:经常有人会问,如何寻找创业合伙人。对于这样的问题,他们首先需要知道创始人应当拥有什么样的标准品质。需要强调,创业团队的成员需要拥有互补的技能,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希望开发网页或移动应用,那么就需要工程师、设计师和推销者。
    如何衡量你是否要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加入一家创业型的公司,对很多人而言是件挺不靠谱的事情。所以当去一家创业公司应聘的时候,你也许会关注招聘者问你的问题,但你自己也得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准备好在这家公司呆上5年吗?相信这家公司的愿景吗?你能接受低薪水吗?下面就为你提供了几个常见问题来衡量你是否应该进一个创业公司?
    个人英雄时代渐近:微博创业里的三个机会:从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后台数据看,几万个通过申请和正在跑的各类应用中,个人及小团队开发者占比不足20%,却,许多迹象显示,他们才会是微博上的创业之王。
    扎克伯格对创业者的最新建议:以下内容由新浪科技翻译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10月20日在Y Combinator的创业学校活动上表示,创业公司在开发产品之前应当分析市场数据,倾听市场声音,而不是去抄袭。
    VC不喜欢内容公司,那内容型创业公司怎么办?:本文来自TechCrunch,作者Kevin Gao是下一代发行平台Hyperink的联合创始人及CEO。他曾供职于Shopkick和麦肯锡。本文由新浪科技翻译:在硅谷,一个普遍的感觉是风投不会投资内容业务。根据我在Hyperink的经验,投资者对于以内容为主的创业公司感到犹豫主要是由于3方面原因。
    为何人人都应该成为游戏设计师?:有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并不理解孩子的做法,有些人则获得某些专业人士的指点,有些对报纸诋毁游戏这一现象嗤之以鼻。无论你是否经历过上述事件,都不得不承认游戏并未获得所有人的尊重与赞赏。
    编程的未来:最近在看一本书,加来道雄(Michio Kaku)的《物理学的未来》,第一、第二章是程序员更加关心的,对于下一个100年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未来的预测。想想计算机发展短暂的历史,这些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都在弹指一挥间。谁的大胆预测可以那么准确?无论如何,书中对其这样几个猜想令我记忆深刻:
    创业不是纸上谈兵,把你的商业计划扔进垃圾桶吧:William Hsu,洛杉矶创业公司加速器MuckerLab的联合发起人,曾在AT&T和 eBay担任高层管理职位。他说,创业就得是非理性的人干的事,没有什么是可以计划好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如果你还在花时间精益求精地做商业计划或者规划盈利模式,那么我劝你先把那些放到一边。”
    9个让用户烦躁的应用程序特征:无可置否,应用程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它能简化我们的日常流程、定制购物清单,让同事间的协同合作更加方便。但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却没有太多程序照顾用户反馈这些应用程序带来的不良影响,即便只是很小的细节。希望本文的列举能让应用开发者更好的注意改进这些缺陷,把它们列入更新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