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国互动出版网(http://www.china-pub.com/)
RFC文档中文翻译计划(http://www.china-pub.com/compters/emook/aboutemook.htm)
E-mail:ouyang@china-pub.com
译者:王安鹏(anpengwang    anpengwang@263.net)
译文发布时间:2001-4-24
版权:本中文翻译文档版权归中国互动出版网所有。可以用于非商业用途自由转载,但必
须保留本文档的翻译及版权信息。


Network Working Group                                          A. Retana
Request for Comments: 3021                                      R. White
Category: Standards Track                                  Cisco Systems
                                                               V. Fuller
                                                     GTE Internetworking
                                                            D. McPherson
                                                          Amber Networks
                                                           December 2000


           
在Ipv4点对点连接中使用31位前缀
(RFC3021  Using 31-Bit Prefixes on IPv4 Point-to-Point Links)

本备忘录的状态

本文档描述了用于一种Internet社区的Internet标准跟踪协议,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建议
进行完善。请查询“Internet正式协议标准”(STD1)的当前版本了解本协议的标准化进程和
状态。本备忘录的发布没有限制。

版权公告

   Copyright (C) The Internet Society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摘要

随着节约Internet IP地址空间的压力的不断增加,实际运用相对较小的改进提高编号效率的
看法越来越有意义。本文档提出的改进建议是把分配给点对点连接(普遍存在于Internet底层
结构中)的地址空间平分成两部分,从而可以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使用31位字网掩码。

目录
1.简介与动机 2
2.对31位前缀的深入思考 2
2.1.地址(Addressing) 3
2.2. 广播和网络地址 3
2.3. 对当前路由协议的影响(Impact on Current Routing Protocols) 4
3. 建议(Recommendations) 4
3.1."对Internet主机的要求——通信层(Communication Layers)" [RFC1122] 4
3.2. "分配号(Assigned Numbers)" [RFC1700] 4
3.3. "对IPv4路由器的要求" [RFC1812] 5
4. 操作试验(Operational Experience) 5
5. 应用考虑 6
6. 安全考虑 6
7. 鸣谢 6
8. 引用 6
9. 作者地址 7
版权声明 8

1.简介与动机
    认识到Internet地址短缺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几种对地址空间使用的改进和解决之一问题
的不同办法:

   -由IANA和地方的权威地址分配机构强制执行更加严格的地址空间分配政策[RFC2050]。

   - [RFC1631].使用网络地址转移器(NATs),许多用户联合起来共用少量的符合IANA的地
址,NAT内部没有全球性的拓扑发送地址[RFC1631]。


   -发布新的Internet协议,增加地址空间。IPv6就是此类协议中的一个,已经通过IEIF程
序,但是还没有出现相应的产品。及时发布了这样的产品,也还要面临着多年的转变过程。

在可以使用更大的地址空间之前,有机会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地址空间似乎是谨慎的看
法。

此类改进的一个(很小的)的机会是点对点连接编号已达到极限。一种选择是——目前在
Internet的某些部分正是用着——简单地把路由器之间的连接不作为点对点编号。尽管初看起
来这种方法很方便地解决了问题,但是本身也带来了几个问题,包括不能一致地处理未编号的
连接或者经过这样的连接访问路由器、管理和调试这些连接的困难性,以及标准的缺乏
[RFC1812]。

当前的实际应用中,Internet子网编号(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不超过30位的子网掩码,
每个连接需要4个地址——两个主机地址,一个全0的网络地址和一个全1的广播地址。不幸
的是点对点连接只能有两个不同的端点,而且也不支持广播——一端发出的任何包只能由连接
的另一端接收。

第三种选择是使用点对点连接的两端地址。这种方法可以节约与使用31位子网掩码同样的
地址空间,但是只能用于使用PPP包装的连接[RFC1332]。使用主机地址允许为连接的两端分配
属于不同网络的IP地址,这样会造成连接和网络管理是间接的。

本文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在点对点连接中节约IP地址(使用超过30位的子网掩码),
而同时保持可维护性和标准的交互是可能的。现存的文档[RFC950]已经暗示了使用1位宽的主
机号码域的可能性。

这种改进带来的地址空间的节约是显而易见的——大型网络中的每个点对点连接都是用2
个地址而不是4个。比方说,在一个包含500个点对点连接的网络中,这种方法可以节约1000
个地址(与C类地址空间相同)
2.对31位前缀的深入思考
本节讨论在点对点连接中使用31位前缀对Internet路由和操作可能带来的影响。这里的
斟酌还会在第三节反映处来。

   For the length of this document, an IP address will be interpreted
   as:按照本文描述的长度,IP地址可以被认为是:

        <网络号><主机号>

   其中<主机号>是地址的非掩码部分,应至少有1位宽。 符号“-1”用来表示这个域的所有
位均为1。根据这个讨论,路由系统可以被认为支持类型无关的路由CIDR [RFC1519]。

2.1.地址(Addressing)
    如果为点对点连接分配了31位字网掩码,就只剩下一位留给<主机号>,因此只能有两个地
址:
        {<网络号>, 0} 和 {<网络号>, -1}
    这些地址在原来已经被用于网络和广播地址(见节2.2)。在应用31位字网掩码的点对点
连接中,这两个地址必须被解释为主机地址。
2.2. 广播和网络地址
在IP地址段中原来有几个公认的广播地址:

      (a) 直接广播
           {<网络号>, -1}
           {<网络号>, 0}

         网络地址{<网络号>, 0}是直接广播的过时形式 ,但可能还用于老式主机。
      (b)本地(或有限的)广播
           {-1, -1}
           {0, 0}

         有限广播的{0,0}形式已经过时了,但还可以在网络上见到。

    使用31位长度的前缀只留下两种编号的可能性(见节2.1),从而排除了连接中直接广播
的使用(见节2.2.1)。分配了31位字网掩码的点对点连接必须使用有限广播进行所有的广播
通信。

   <网络号>由网络管理员分配,在本地路由域中是唯一的 。目标IP地址是否进行直接广播取
决于与目标段直接相连的路由器。当前的转发方案和算法不会在远程路由器受到影响。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点对点连接31位前缀的实用性和操作。没有考虑对其它类型接口的影
响(如果有的话)。

2.2.1.直接广播(Directed Broadcast)

如果一个设备需要访问某个给定子网(远程的,不是直接相连的)的所有主机,可能需要把包
的目的地址设为连接子网的广播地址。这样的操作对于使用31位前缀的点对点连接是不可能
的。

正如第六节所讨论的,直接广播功能的损失可能事实上是一种有益的副效应,因为它稍微加强
了网络对某些类型的DoS攻击的抵抗力[RFC2644, SMURF]。

2.3. 对当前路由协议的影响(Impact on Current Routing 
Protocols)

31位前缀的网络对当前的路由协议没有影响。当前配置的大多数路由协议都支持无级寻路
(classless routing)。况且对等通信是通过多点传送地址、有限广播地址或者单点传送地址
实现的(都在局域网上),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会受到使用31位字网掩码的影响。

3. 建议(Recommendations)
      第二节提出的建议对发布的其他文献有影响。本节详细说明对其他文档的改变。

3.1.“对Internet主机的要求——通信层(Communication 
Layers)” [RFC1122]

   节3.2.1.3 (e)改为:

      (e)  { <网络号>, <子网号>, -1 }
对指定子网的直接广播。不可用作源地址,除非源端是使用31位掩码的点对点连接
的一个端点。
   增加一个新的小节(编号3.2.1.3 (h)):

      (h)  { <网络号>, <子网号>, 0 }
         子网号。不得用作源地址,除非源端是使用31位掩码的点对点连接的一个端点。对
于其它类型的连接,带有此种目的地址的包应简单的抛弃。如果没有简单的抛弃,必
须视做IP广播[RFC1812]。

3.2. “分配号(Assigned Numbers)” [RFC1700]

   “简介”中“特殊地址”一节的(e)小节应该为:

      (e)   {<网络号>, <子网号>, -1}
对特定子网的直接广播。仅能用于目的地址,不过如果源端是使用31位掩码的点对
点连接的一个端点,也可以用做源地址。

3.3. “对IPv4路由器的要求” [RFC1812]

   节4.2.2.11 (d)改为:

      (d) { <网络前缀>, -1 }
直接广播——直接对指定网络前缀的广播。不得用作源地址,除非源端是使用31
位掩码的点对点连接的一个端点。路由器可以发生网络直接广播(Network 
Directed Broadcast)包。路由器可以由一个接收直接广播包的配置选项,但必
须关闭缺省值,这样除非最终用户专门设置路由器不得接收网络直接广播包。

   上述文字包含[RFC2644]所作的更新。
   增加一个新的小节(编号4.2.2.11 (f)):
      (f)  { <网络号>, <子网号>, 0 }
子网号。不得用作源地址,除非源端是使用31位掩码的点对点连接的一个端
点。对于其它类型的连接,带有此种目的地址的包应简单的抛弃。如果没有简单
的抛弃,必须视做IP广播[RFC1812]。

   节4.2.3.1 (1), (2)和(4) 改为:
      (1)必须视做地址为255.255.255.255或{ <网络前缀>, -1 }的IP广播包。 
在31位掩码的点对点连接中,对应其中一个端点的包地址{ <网络前缀>, 0 }必
须视做直接针对地址使用的路由器。

(2)一旦接收到地址为0.0.0.0或者{<网络前缀>,0}的包应直接抛弃(甚至无需传递给路
由器程序)。如果没有直接抛弃,这些包必须视做IP广播(参见节[5.3.5])。可以由
一个接收此类包的配置选项,这个选项的缺省设置必须是抛弃此类包。
在31位掩码的点对点连接中,对应其中一个端点的包地址{ <网络前缀>, 0 }必
须视做直接针对地址使用的路由器。

      (4)不得发生地址为0.0.0.0 or {<网络前缀>, 0 }的数据包。 可以由一个允许生成此
类包的选项(而不是使用相应的全为1的广播)。该选项的缺省设置应该避免生成此
类包。
在31位掩码的点对点连接中,这种掩码的配置应允许生成地址为{ <网络前缀>, 
0 }的数据包。

   节4.3.3.9增加下述文字:

在31位子网掩码的点对点连接中,255.255.255.255 IP广播地址必须用作广播地址
掩码回复。

4. 操作试验(Operational Experience)

本文提出的建议已经在几个路由器提供商的beta版代码中使用。这些应用得到了至少3家
ISP的测试,取得了肯定的结果(或者说没有发现问题)成功测试的路由协议包括OSPF, IS-IS, 
BGP和EIGRP。

这些实现有望在今后几个月内正式发布,其他供应商可以使用。

5. 应用考虑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点对点连接使用31位前缀的实用性和操作。没有考虑对其它类型接口
的影响(如果有的话)。注意如果点对点连接中只有一端支持31位前缀,操作可能不会正确执
行。

6. 安全考虑
根据Internet上不同网络的各异的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DoS),安全性
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Internet的核心使用31位子网掩码可以减少物理连接的数量,而依
赖于使用直接广播进行包复制的DoS攻击通过物理连接发起攻击[RFC2644, SMURF]。

总而言之,应用本文所提的建议可以提高Internet对这些类型的DoS攻击的防御力。

7. 鸣谢

本文作者不就所述观点的窗已做任何声明。特别感谢Alex Zinin提出的建议,还有许多人在他
们的实验室和网络上对31位子网掩码作了测试。

8. 引用

   [RFC950]  Mogul, J. and J. Postel, "Internet Standard Subnetting
             Procedure", STD 5, RFC 950, August 1985.

   [RFC1122] Braden, R., "Requirements for Internet Hosts --
             Communication Layers", STD 3, RFC 1122, October 1989.

   [RFC1332] McGregor, G., "The PPP Internet Protocol Control Protocol
             (IPCP)", RFC 1332, May 1992.

   [RFC1519] Fuller, V., Li, T., Yu, J. and K. Varadhan,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CIDR): an Address Assignment and
             Aggregation Strategy", RFC 1519, September 1993.

   [RFC1631] Egevang, K. and P. Francis, "The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 RFC 1631, May 1994.

   [RFC1700] Reynolds, J. and J. Postel, "Assigned Numbers", STD 2, RFC
             1700, October 1994.

   [RFC1812] Baker, F., "Requirements for IP Version 4 Routers", RFC
             1812, June 1995.

   [RFC2050] Hubbard, K., Kosters, M., Conrad, D., Karrenberg, D. and J.
             Postel, "Internet Registry IP Allocation Guidelines", BCP
             12, RFC 2050, November 1996.

   [RFC2460] Deering, S. and R. Hinden,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 RFC 2460, December 1998.

   [RFC2644] Senie, D., "Changing the Default for Directed Broadcasts in
             Routers", BCP 34, RFC 2644, August 1999.

   [SMURF]   Huegen, C., "The Latest in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s:
             'Smurfing':  Description and Information to Minimize
             Effects", URL:
             http://users.quadrunner.com/chuegen/smurf.cgi
9. 作者地址

   Alvaro Retana
   Cisco Systems, Inc.
   7025 Kit Creek Rd.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C 27709

   EMail: aretana@cisco.com


   Russ White
   Cisco Systems, Inc.
   7025 Kit Creek Rd.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C 27709

   EMail: riw@cisco.com


   Vince Fuller
   GTE Internetworking
   3801 E. Bayshore Rd.
   Palo Alto, CA, 94303

   EMail: vaf@valinor.barrnet.net


   Danny McPherson
   Amber Networks
   2465 Augustine Drive
   Santa Clara, CA  95054

   EMail: danny@ambernetworks.com

版权声明

   Copyright (C) The Internet Society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document and translations of it may be copied and furnished to
   others, and derivative works that comment on or otherwise explain it
   or assist in its implementation may be prepared, copied,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restriction of any
   kind, provided that the above copyright notice and this paragraph are
   included on all such copies and derivative works.  However, this
   document itself may not be modified in any way, such as by removing
   the copyright notice or references to the Internet Society or other
   Internet organizations, except as needed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Internet standards in which case the procedures for
   copyrights defined in the Internet Standards process must be
   followed, or as required to translate it into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The limited permissions granted above are perpetual and will not be
   revoked by the Internet Society or its successors or assigns.

   This docu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herein is provided on an
   "AS IS" basis and THE INTERNET SOCIETY AND 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DISCLAIMS ALL WARRANTIES, EXPRESS OR IMPLIED,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NY WARRANTY THAT 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HEREIN WILL NOT INFRINGE ANY RIGHTS OR ANY IMPLIED WARRANTIES OF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致谢

   Funding for the RFC Editor function is currently provided by the
   Internet Society.

RFC 3021   在Ipv4点对点连接中使用31位前缀 Using 31-Bit Prefixes on IPv4 Point-to-Point Links


2
RFC 文档翻译计划